知识的本质是改变行为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9-07-20 15:56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今天继续来说《好好学习——个人只是管理指南》这本书,之前写过一篇读后感,是关于学习的目的,为什么要学习方面的一点想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好好学习——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

《好好学习》——知识的本质是改变行为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知识与临界知识。

1.什么是知识呢?

知识其实是一个很泛泛而谈的东西,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学的数理化是知识吗?;我们早上看到的新闻是知识吗?;我们一边看电视剧一边吐槽,这是知识吗?

这很难说,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但好在我们可以自己定义。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把阅读分为两种,一种获取信息,一种提高理解力;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把知识分为能改变我们行为的知识,和不能改变我们行为的信息。

从两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提高理解力,进而指导我们行动的一个过程”

所以,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获取信息,然后消化吸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理解力,进而指导我们的行动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因为我们就可以把学习分解为几个步骤,1.信息的获取;2.将信息转化为我们的理解力;3.指导我们的行动。

这个结论其实很简单,大家都很容易就看明白,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就是特别厉害,有些人学习的效率就是特别高呢?

答案是:“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要比另外一些知识更能深刻的改变我们的行为”。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在网上看到别人被骗钱的新闻,和自己有被骗的经验这两种知识对我们行为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把这种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知识就叫做“临界知识”。

2.临界知识

我们都听过六度分隔理论,意思是说:“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只隔了六个人。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也就是说你跟特兰普之间也只是隔了6个人而已。其实这个理论还有另外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中提出来的。

在六度分隔理论传递的时候,最后的4~6环其实都是同样的几个人。也就是说最后几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就起着关键节点的作用。

知识也是这样,只不过是把关键节点换成了临界知识。通过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到达网络的任何的地方。

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做PPT的时候,要用到很多知识,PPT技巧,设计能力,排版能力,逻辑能力……。而这其中,逻辑能力就是临界知识,可以指引我们独立思考,指引我们判断是非,指引我们提炼文字……。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临界知识的定义:“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关键的临界知识,我们的学习效率会成倍的增加,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那么如何掌握这种临界知识呢?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临界知识必须是深度思考后的知识。怎么样才算是深度思考呢?这里我们又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认知深度。

3.认知深度

举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老板让两个员工分别去看看菜市场看看有没有卖白菜的。结果员工A看到了卖白菜的老伯然后开心的回来跟老板汇报。而员工B看到卖白菜的老伯之后详细的询问了价格以及白菜的各种信息,最后还跟市场行情对比,得出结论之后才回去跟老板汇报。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叫认知深度。一件事情,认知有限的人只能看到表面的问题,比如例子中的员工A,而认知深度高的人可以跳出问题的表面现象绕道背后去探寻事物的底层规律。

所以,有深度的认知是能够跳出问题的本身去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来做出自己的判断。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跳出问题的本身去思考问题呢?

书中提到了一种黄金圈思维模式,其最基本的用法就是通过问:“为什么?”来看透事物的本质。

黄金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What的层面,也就是事物的表象。第二层是How层面,也就是如何做。第三层是Why,也就是为什么做?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