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害人害己的魔鬼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0-04-01 09:53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9
嫉妒是害人害己的魔鬼:全面认识嫉妒,消灭嫉妒

 

什么是嫉妒,正向嫉妒与反向嫉妒

嫉妒在西方宗教上是人的七宗罪之一,它是一种心理学概念。

那么什么是嫉妒呢?

嫉妒,普遍的说法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斥、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一旦放任不加以控制便会产生嫉妒心,它让人感到难过,严重时,甚至会让人产生恨的情感。

这是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的嫉妒概念,我们称之为正向嫉妒。

但是,我认为这并不全面,我认为的嫉妒是除了以上内容外还要包括另外一个内容,即人们嫉妒心理的产生除了对幸运者或者他认为的潜在的幸运者心里感到难过、痛苦外还有对比自己境遇差的、不幸的、或者他所认为的可能不幸的人感到快乐,甚至刻意与自己境遇差的、不幸的、或者他认为的可能不幸的人比较以获得自我心理的安慰、优越感、满足以及快乐(这种安慰、满足、快乐我们称之为“伪乐”,伪乐是堕落,是消极的,这也是一种痛苦)。这种嫉妒我们称之为反向嫉妒。

所以,嫉妒是既有正向嫉妒也有反向嫉妒。简单来说,我所认为的嫉妒是拿自己在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对比自己好的感到痛苦、难过,对比自己差的感到安慰、满足、快乐的心理活动。

嫉妒是害人害己的魔鬼:全面认识嫉妒,消灭嫉妒

 

嫉妒的本质

嫉妒的本质就是我们对自身欲望自身需求现状的消极心理判断。嫉妒是我们需求未得到满足而又不能理性处理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想要的暂时没有实现或觉得以后也无法实现,而别人却实现了或正走在实现的路上,或者别人比自己境遇更差或更无法实现,而对自己的需求状况做出的消极的恶劣的心理判断。

嫉妒是需求现状的一种表现。

嫉妒是害人害己的魔鬼:全面认识嫉妒,消灭嫉妒

 

嫉妒的成因或条件

第一、对自身需求状况的不满

前面我们说过,嫉妒的本质就是我们对自身需求现状的消极心理判断。所以,要产生嫉妒心理首先的就是自身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第二、比较

嫉妒如果没有比较,那么嫉妒就不会产生。一个人独立生存,与世隔绝是不会产生嫉妒心的,只有当与人比较的时候才可能产生,也不是一定就产生。因为比较有三种结果,对不同的结果,人又有四种不同的反应心理状态,也就是四种心理判断。

首先,比较有三种结果,一是比较后发现被比较者不如自己;二是被比较者和自己差不多;三是被比较者比自己差。

其次,我们在比较后产生的三种不同的反应心理状态——心理判断,一是羡慕心,二是平常心,三是嫉妒心,四是怜悯心。

比较的三种结果,一目了然,不需再作赘述,人在比较后产生的四种心理状态我们放到后面来详细讨论。

第三、心智不健全、不成熟(弱小的思想)

不成熟、不健全的心智在这有两个方面与嫉妒有关,一是不自信,二是意志薄弱。

首先,不自信是如何可能产生嫉妒的呢?

不自信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自己通过努力无法实现他所想要的,所以往往借口运气不佳、家境不好、没有背景等等来为自己开脱,他认为别人的智力、运气、家境、背景等全都比自己好,自己怎么努力也没用,于是便心理不平衡,认为社会不公,嫉妒这个魔鬼便在这时粉墨登场了。这是嫉妒心产生的肥沃而又肮脏的土壤。

其次,意志薄弱又如何可能产生嫉妒的呢?

产生嫉妒心的人往往是对自己现在的境遇很不满意,认为自己本来可以更好而不知足的人,即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人。人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是有的人在经历挫折、遭受打击时会愈挫愈勇,笃而弥坚,意志坚定。有一首诗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心理:

“跌倒也不要灰心丧气

拍一拍身上的尘土

心怀感恩

一切从头再来”。

再比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但是,还有一些人,在经历挫折、遭受打击时却是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怨天尤人,意志极其薄弱,经受不了风雨的洗礼。灰心丧气就会觉得社会不公;一蹶不振就会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置自己于悲情之中以博取同情;怨天尤人就会仇视他人、仇恨社会,认为全世界都欠他的。这必然就给了嫉妒以可乘之机,不知不觉中,嫉妒已在心里生根发芽并快速壮大。

世界上有一种现象,准确来说是世俗眼里所见到的表象,就是:不幸、悲哀往往发生在弱者身上。其实是不幸、悲哀往往选择弱者下手,对于强者它们无计可施,施了也达不到它们所想看到的结果。因为强者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有善良感恩的心,他会奋起反抗,绝不屈服。

鲍鹏山先生说过“庸人往往一经打击就一蹶不振,而真正的豪杰之士则是百折不挠,愈挫愈奋。”“打击可以毁灭庸人,但同样豪杰之士却在打击中百炼成钢”。

第四、认知浅薄

认知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最重要的东西,也是我们思想的根基。

看人看事看物片面、浅薄的人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或者认知能力有限只能看到一点或者只看到表面现象,其他地方根本不想看到或者根本无法看到,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所看到的片面的方面进行比较,这必然是不客观的。比如,他只看到一个富人光鲜亮丽的生活,但却看不到那个富人几十年的艰辛。当他在吃、喝、游戏、旅游玩乐时,那个富人却是在巨大压力下、风险下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绞尽脑汁、耗尽体力地艰辛工作、学习。

这样的片面浅薄的人,他总是喜欢把自己置于弱者、苦情、不幸、无运的地位上,总认为自己是社会的受害者,别人都欠他的。这样,嫉妒就悄无声息地开始侵蚀他的内心了。

嫉妒是害人害己的魔鬼:全面认识嫉妒,消灭嫉妒

 

比较的四种心理判断/比较的四种心理状态

我们在与他人比较时会产生哪四种心理状态呢?

首先,羡慕心;

其次,嫉妒心;

再次,平常心;

最后,怜悯心。

(一)羡慕心

羡慕心,是因喜爱他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能达到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不快的,但一般是积极的,因为羡慕而努力去实现,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比如项羽、刘邦都在见到秦始皇出行阵仗时发过感慨,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这就是典型的羡慕。羡慕是希望自己成为被羡慕者,因此会孜孜不倦地努力。

有的人把羡慕和嫉妒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错误的认知必然导致错误的分析和错误的判断,这样我们的行为就会发生错误,导致错误的后果。这显然是不好的,既不科学,也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把问题弄得更糟。

亚里士多德把羡慕定义为是对别人的好运所造成的痛苦。这在我看来,他说的其实是嫉妒,而不是羡慕,或者亚里士多德自己就认为嫉妒和羡慕是一回事。因为,羡慕带来的仅仅是不快,这种不快还达不到痛苦的地步,而且这种不快会由追赶的压力化成前进的动力,这是积极的,是符合人积极向上的本质规律的;而嫉妒带来的才是痛苦,这个痛苦当然只是嫉妒的一方面,嫉妒的另一方面是对差者比较产生的安慰、满足、快乐,即幸灾乐祸。嫉妒是消极的。

前面我们说过,比较有三种结果,即别人比自己好,别人和自己差不多,别人不如自己。不同的人对这三种结果会有不同的心理,那我们先来看比较后别人比自己好的心理。这会产生三种心理,不同的人产生的心理也不同,即羡慕心、平常心和嫉妒心。

有的人看别人比自己好,心里会有些许的不快,会很羡慕,并认为自己努力也可以成为他那样的人,以他为榜样,使自己也成为被羡慕者,或者由衷的钦佩,即使自己努力未必达得到或者做不到,也会努力去接近他,这就是羡慕心。

(二)嫉妒心

嫉妒心与羡慕心的区别就在于:人心理感受到的是不快还是痛苦(或伪乐,伪乐也是一种痛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感受到的仅仅是不快,又积极奋进,那就是羡慕心;如果感受到痛苦又消极,怨天尤人,那就是嫉妒心。

嫉妒心的产生来源于两个,一个是与被比较者比较后结果是别人好而产生的,即正向嫉妒;一个是与被比较者比较后结果是别人差而产生的,即反向嫉妒。

比较结果是别人好的情况,除了上面说的会产生羡慕心外,还可能会产生嫉妒心。

如果比较后发现被比较者比自己好,而产生痛苦,不仅不努力赶上,还对被比较者冷漠、贬斥、排斥、敌视甚至仇恨,巴不得被比较者赶紧倒霉,那么这就是典型的嫉妒心了,即痛苦而消极。

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会产生三种心理,即平常心、嫉妒心和怜悯心。平常心和怜悯心,我们后面讨论,这里先讨论嫉妒心。

如果比较后发现别人自己差,不仅不同情,不给予帮助,反而看到别人的不幸,不如己而感到满足、快乐,幸灾乐祸,这就是另一种嫉妒心了,即反向嫉妒,它是伪乐而消极的。这种嫉妒心比看到别人比自己好而产生的嫉妒心更要恶劣、可恶的多。

培根说过“自己身上没有美德的人,就总是嫉妒别人身上的美德。因为人们的心思或者是以自己的美德为精神食粮,或者是以别人的不幸为精神食粮,而且缺乏美德的人,也就会捕食别人的不幸。不论是谁,如果没有希望获得另一个人的美德的话,他就会压抑另一个人的幸福,以期取得平衡”。

人的属性是精神属性高于自然属性,人和普通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我们的精神属性,如果见别人不幸还能快乐,这人本身就是莫大的悲哀与不幸,这还有人的精神属性吗?还是人吗?

这种伪乐消极的反向嫉妒,是最可恶、最没人性的嫉妒。

(三)平常心

平常心,是心理学词汇,是指一种从容、淡定的自信心。对自己做任何事的成功或失败的概率有准确的预测,或者对自己从事的任何事都积极主动,尽力而为,但又顺其自然,不予苛求的心理状态。平常心需要良好的修养才可能获得,而良好的修养就是来自于对事物的客观、透彻的认知。对比较的结果无论是别人好、别人和自己差不多还是别人比自己差,心里都波澜不惊,看透了人,看透了事物,对自己的事,有周密的规划,不因他人而影响自己的步骤,会有条不紊,不急不慢、不骄不躁地进行着,或者自身恬淡,追求自然,无为、无争、不贪,又常知足。

(四)怜悯心

怜悯,亦作“怜闵”或“怜愍”,即哀怜、同情的意思,是对别人的不幸产生的可怜、怜惜、同情之情,也即恻隐之心。

怜悯只有对不幸的、境遇糟糕的人或者身上发生某一方面的不幸的人才会产生。所以,当怜悯出现时,也就意味着不幸发生了。

比较后发现别人比自己差,如果你发自内心的感到同情,并想尽一份绵薄之力予以帮助,那么这就是怜悯之心了。

这是最纯朴的善良之心,是人的本性,即社会互助协作之心。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论,并说人的本性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认为人正因为与生俱来就有这四心,故人心是本善的。孟子把恻隐之心放在第一位,说明恻隐之心是人最最纯朴、最最始源的本性。恻隐之心就是仁,孔夫子一生都在讲的仁,可见我们的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对怜悯心的重视。

嫉妒是害人害己的魔鬼:全面认识嫉妒,消灭嫉妒

 

好嫉妒的人的类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有些人总是比一般人要好嫉妒,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好嫉妒的都有哪些人。当然,这里说的好嫉妒是一般性,并不是绝对的。

第一种:缺乏思想或思想低劣的人

缺乏思想或思想低劣的人,是缺乏认知、分析和判断能力的人,其自然属性过多地大于精神属性。我们精神需求的满足就是来自于我们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分析和判断。而那些缺乏思想或思想低劣的人,却不知道自己的精神食粮是什么,往往依靠舔食他人的不幸来寻求精神的慰藉。所以,正如培根所说“不论是谁,如果没有希望获得另一个人的美德的话,他就会压抑另一个的幸福,以期取得平衡”。而事实上以别人的不幸为精神食粮来满足自己一部分精神需求恰恰是错误的,不仅无法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反而将精神拉得更低,人更接近于普通动物,又何谈精神需求的满足。所以,人的真正的精神食粮只有健康善良的思想。

第二种:爱管闲事且又爱打听别人隐私的人

为什么说爱管闲事又爱打听别人隐私的人是好嫉妒的呢?

因为,别人的闲事和别人的隐私不可能与他的荣辱有关,所以他管闲事,听隐私,是在观察别人时运好坏的时候,获得了观看戏剧演出的那种快乐。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不会有多少值得嫉妒的事情。正如培根所说“嫉妒是一种游荡的激情,它在街上闲逛,而不呆在家里:爱打听别人隐私的人,也必然是心怀恶意之人”。

第三种:轻浮、虚荣,想在过多事情上胜过他人的人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天赋也是各有不同,如果想在过多事情上都胜过别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违背了自然规律。正因为不可能,所以在许多方面别人都是强过他的,而他轻浮、虚荣的心无法得到满足,于是这样的人就总是充满嫉妒。

第四种:见识浅薄,又爱夸耀的人

见识浅薄的人,目光短浅,做人做事总不求深入,不予深究,浅尝辄止,如邯郸学步般。见识浅薄,却又急于表现自己,往往不分时候、场合,也不管面对着谁,总是滔滔不绝夸耀自己,因此总成为别人笑话的对象。他的夸耀得不到认可,浅薄的见识又常为人们所嘲笑,这样的人无法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故而总是好嫉妒的。

第五种:一些残疾人、老年人、私生子以及社会最底层的人

残疾人、老年人、私生子以及社会最底层的人,基本不可能改善自己的状况,也往往就会尽力损害别人的状况,除非这些不幸是落在一个秉性非常善良而又勇敢的人身上。秉性善良而又勇敢的人,往往想的是要使自己天生的缺陷成为他的荣誉的一部分,他们是为了一个奇迹的荣誉而奋斗。但是许多没那么善良而又懦弱的人却只能损害他人以求心理平衡得到些许的慰借,所以总是好嫉妒的。

对这样的人,我们不应只有责备,他自身的很多不幸不是他自己所造成的,所以,社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是对那些不幸的人给予相当的帮助,并持续加以善良的引导教育。

第六种:在近亲、同事、同伴等同步起步中本同处于一个阶梯,而在随后的发展中落后于近亲、同事、同辈等的人

近亲、同事、同伴本来与自己平等阶层,当年曾同住经济房,同吃路边摊,同做一样事,但是在某段时间,突然近亲、同事、同伴晋升或发家了或者娶了漂亮贤惠的妻子、嫁了高富帅的丈夫,他就会觉得,他当年跟我一样,凭什么就过得比我好,就严重心理失衡了。这样的人也经常会是好嫉妒的。

嫉妒是害人害己的魔鬼:全面认识嫉妒,消灭嫉妒

 

公众的嫉妒

之前我所阐述的都是私人或者叫个人的嫉妒。下面我再简单阐述下公众的嫉妒。

公众的嫉妒往往是对身居高位者、知名者等公众人物产生的下对上的普遍的嫉妒心理。

身居高位者、知名者未必一定就产生公众嫉妒,比如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者,引领公众善良者,道德楷模者,社会价值创造者等就不会产生公众嫉妒,反而会成为公众的支持者、赞美者和崇拜者。还有,当身居高位者、知名者,是实至名归时,也不会产生公众的嫉妒。当身居高位者、知名者的地位和荣誉是在巨大的压力、忧虑或者危险中取得的时候,也难以产生公众的嫉妒。

只有当身居高位者、知名者,是通过非正当手段,通过伤害公众普遍的道德认知而到达高位,或身居高位、成为公众人物后,愚弄公众,欺骗公众,丑恶示人,树立道德败坏形象,造成普遍的公众不满、愤怒、痛苦等才会产生公众的嫉妒。

当这种公众的嫉妒达到公众忍耐的极限时,公众便会将他们拉下来。

公众的嫉妒,是公众人物应该时刻提防的。公众人物应该依善而行,处处为公众着想,时时注意自己良好形象,给公众以良好表率,否则很快就会被公众拉下来,身败名裂。

嫉妒是害人害己的魔鬼:全面认识嫉妒,消灭嫉妒

 

如何解决自己的嫉妒

嫉妒这个魔鬼稍不留神就会跑进我们的心里来肆虐了,所以,要解决嫉妒就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健全、健康的思想文化体系

思想文化体系是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分析和判断。我们嫉妒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我们对事物认知的不清、不明、不透、不全。

具备了健全、健康的思想文化体系,就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明白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的本质规律,就可以洞悉人性,明察人情,就会具备卓越的智慧,人就会自信,意志坚定。可谓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古人说“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顺,不妄喜,乃看透得失,明忧乐之义;逆,不惶馁,是执着之中,心态平淡;安,不奢逸,为有进取之心,明取舍之道;危,不惊惧,非自信坦然,镇定自若者,不能为也!”。

第二、尽量少与他人比较,尤其是不切实际的攀比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不去比较就不会有嫉妒心产生,但根据阴阳学说或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从另一个方面说,也可以说是傻人有傻福,无知者乐。不过,完全没有比较是不现实的,这不符合人作为社会性存在,集体生活的规律。因为人的本能是积极向上的,是有主观能动性,是有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倾向的。所以,人不能消灭比较,只能尽量减少比较,并将比较控制在积极的范围内。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尽量减少比较,尤其是不切实际的攀比。

第三、学会客观、全面、透彻地看待人事物,找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找到事物的发展规律。

《易经》上说,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而且阴阳是会相互转化的;辩证法说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的。所以,我们在看待任何事物时都要全面细致,不能只看一面一点,而忽略其他,不妄下判断,不以己度人。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学会从阴阳两面去看,并要运动性地看,不能一成不变,墨守经验。因为,随着事物的发展,当时的条件也在变化。

第四、培养良好的品格,培养并尽可能放大善良的情感

良好的品格、好的情感、善良的情感是恶的情感,是嫉妒的天敌。借用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人的善恶总能量是固定的,善与恶是此消彼长的,善多则恶少,恶多则善少。比如同情,往往能消除嫉妒。因此,我们必须持续地获得并加强、放大好的情感,方能消除嫉妒。

第五、将嫉妒心引导向羡慕心

嫉妒心和羡慕心非常容易混淆而视为一物。嫉妒心是消极的,是恶的,但是羡慕心是积极的,促人奋进的。嫉妒心与羡慕心之间的差异主要就是来自于心理是痛苦(包括伪乐)还是不快,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正因为嫉妒心和羡慕心极其地相似,所以嫉妒心是比较容易向羡慕心转化的。控制心理,做心理暗示,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事物。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