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常识” 暗含着哪些缺陷?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12-23 18:55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每个人都有一套固有的,隐含的,潜在的行为模式。这套行为模式指导着一个人怎么做事情以及怎么思考。虽然有时候人们会灵光一现总结出一两句金句去描述其行为模式(例如“防火防盗防闺蜜”这句话就是在描述要“提防最亲近的人”这一行为模式),但是心理学家对人类的行为模式做了大量研究后,很少能把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清晰且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事实上人类的行为模式并不是受某个实际的理论或者某些金句、原则指引的。相反,是人们早就准备好了各种各样去描述人类行为模式的金句和原则,当我们需要去解释某种行为时,便挑出相应的一句来用。(这里的金句、原则等,其实就是指人们的关于行为的共同认知 (Folk Wisdom),后文统一表达为“常识”)。

因此,人类行为常识的第一个问题便产生了:很多常识所表达的意思会自相矛盾。例如:

三思而后行!vs. 犹豫之人难成大事!

距离产生美 vs. 别久情疏

欲速则不达 vs. 时不我待

人多碍事 vs.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vs. 异性相吸

"It's better to be safe than sorry!" vs.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

所有这些常识汇总在一起形成了百姓对行为模式的一套解释。因为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总有一个常识适用,所以常识作为一个整体,永远无法被反驳。因此有人将这类常识描述为“懦夫般的民众智慧”,因为这些智慧永远不承担被驳斥的风险。

再举个实例:60年前,Lazarsfelk曾调查了60W二战士兵,去研究“来自乡下地区的士兵战场上更有精神,还是来自城市的士兵更有精神?” 在结果公布出来之前,人们都倾向于认为,来自乡下地区的士兵更有精神。因为他们认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乡下士兵本身生活在更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到了战场之后会比城市士兵更能适应战场的环境,战场上更有精神战斗。但是后来结果公布出来事实上是“城市来的士兵明显比乡下来的士兵更有精神”。知道这结果后,人们立马给出的解释是:城市里面的人因为长期过着群居生活,并且早已习惯了等级制度,因此更能适应战场的环境,从而战场上更有精神。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编造常识用以解释完全相反事件的能力。

这个自相矛盾性直接导致了常识的第一个缺陷:即常识是一种"事后智慧",只能用其在事后进行解释,却不能在事前予以预测,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感觉。事后你可以说:“说了要三思而后行,你怎么急着就做了呢?” 但是在事前,你怎么知道“三四而后行”是对的,还是“犹豫之人难成大事”是对的?同理,事后你可以说“习惯群居生活,习惯等级制度让士兵更适应战场”。但在事前,你怎么知道是习惯群居和等级制度对士兵的适应能力影响大还是习惯严酷的农村环境对士兵的适应能力影响大?

除此之外,便是常识的第二个缺陷,也是最致命的缺陷:即常识本身有错,却很难更正。

大多数常识是可以用实证的方法去检验,有时候检验结果显示常识是错的。例如:

1. 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不太擅长社交和体育。(Zill & Winglee, 1990:成绩好的孩子体育以及社交能力反而更强)

2. 孩子会给父母带来强烈的幸福感。(Brooks, 2008: 结婚会使幸福感增加,但幸福感随着第一个孩子的到来而有所下降,当孩子长大离开父母之后,幸福感会回升到没有孩子时的水平。孩子给父母带来幸福体现在孩子离开家之后,父母回忆起来会感到幸福。但是在养他们的过程中,幸福感是有所降低的,而非常识暗示的那样孩子出生立马就会带来各种快乐。)

3. 如果你不知道选某个答案,一定填第一直觉答案,不要改答案。(Kruger, 2005, P725: 实验数据表明当怀疑单选题答案的时候,学生最好是更改答案,更改答案后的平均分数更高。)

4.只有10%的大脑能力被开发。(Boyd, 2008; Lilienfeld 2010: 这个结论没有得到任何认知神经系统科学的支持,甚至有人所说的人类大脑开发不足5%均没有科学依据。)

5. 某些性格被左半脑/右半脑控制,左半脑思维人群 or 右半脑思维人群。(Radford 2011: 人来大脑是以整体的方式运作,而不分左右半脑,所以这样的左右划分是错误的。)

......

常识是普遍被知道的事,并且代代相传,具有很强的存在惯性,想要批量替换人们的认知很难(暂且不论保守派对改变的阻挠)。所以即便很多常识被实证研究证明是错的,但依然无法迅速在社会上更正,有些时候甚至需要花上几辈人的时间。(例如:“女子不如男→重男轻女“等古人们的常识花了一两百年的时间才慢慢改过来)

终上所述:常识的第一个缺陷意味着常识无法在事前给人指导,不存在对错,实际上也没什么用。第二个缺陷意味着有些常识本身就不是真理,却难以更正。

那该怎么办?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一便在于广泛阅读经典并思考。这样即便他人不知是非对错,但至少你能辨是非明事理,活得明白。同时你还能告诉别人“光”是什么样子。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