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对家庭,社会的危害,逐步走向死亡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10-07 10:33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毒品知识新型毒品代表:“冰毒”

毒品知识新型毒品代表:“冰毒”

冰毒,新型毒品的一种,又名甲基安非他明、去氧麻黄碱,是一种无味或微有苦味的透明结晶体,纯品很像冰糖,形似冰,故俗称冰毒。吸、贩毒者也称之为“冰”。

作为正式毒品的冰毒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进入中国。

1991年中国大陆首次发现“冰毒”(甲基苯丙胺),当年就缴获351公斤,到1999年缴获数量猛增到16.059吨,超过了以往十年缴获总和。

被认为是新型毒品的代表,但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传统毒品,联合国禁毒署的统计数字表明冰毒类毒品吸食者人数已经列世界第二位。

冰毒的起源

1887年,罗马尼亚化学家 Edeleano 在德国柏林首次合成了麻黄素的类似物苯丙胺(amphetamine)。

同年,日本化学家长井长义(Nagai Nagayoshi)也从麻黄素中结晶提取出了苯丙胺(也有宣称是1883年),最早曾用于治疗肥胖症,因其可以保持头脑清醒并抑制食欲(至今治疗肥胖症的药物中也有苯胺类药物)。

1919年(也有说1917年),日本化学家阿.雄贺多(A.ogata)或绪方章合成甲基苯丙胺,由于是麻黄素的副产物,一般称为伪麻黄素。

吸食方法

早期制备一般用麻黄素还原法,现今多采用全化学合成法,制备工艺较为简单,有“厨房毒品”之称。

毒品知识新型毒品代表:“冰毒”

有胶囊、粉剂、小块等多种形式,可抽吸、鼻吸、口服或注射。

冰毒吸食者将吸食冰毒称为“溜冰”,方式多为口服或混合于酒类、可乐等各种饮品中服用;也有鼻吸式(或烟熏)或注射服用,比如使用一个透明瓶子,上方装有吸管,点火吸食,这种瓶子称为“冰壶”,简单的冰壶用普通水瓶甚至矿泉水瓶即可,但有些制作精美的冰壶可达工艺品的级别。

作用机理

吸食后会出现精神兴奋、性欲亢进,对食物和睡眠的要求降低,常导致激动不安和暴力行为。长期吸食可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一旦停止,会出现戒断症状。

冰毒在人体内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迅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性提高。

此时吸毒者全身会出生一种难以形容的、腾云驾雾般和通电般的欣快感。吸毒者把这些体验形容为“飘”的感觉。

药劲过后会感到头昏、精神抑郁、焦虑、激越,注意力减退,尤其是抑郁。

用量达10-30mg 时即可能出现急性中毒。连续使用在产生耐受性的同时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并把它称为“苯丙胺中毒性精神病”

毒品知识新型毒品代表:“冰毒”

吸毒前后对比

吸毒的危害

对身体的危害

由于冰毒的毒性作用,滥用冰毒将对滥用者的重要生命器官和精神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尤以精神系统的损害为甚。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多数冰毒成瘾者思想苦闷、性格扭曲、意志消沉、人格变异、精神偏执心胸狭窄、行事孤僻、人际关系破裂,以致对生活失去了兴趣,逐步走向死亡。

对家庭的危害

由于吸毒者成瘾后对毒品需求的难以中断性及其无以节制的觅药行为,使作为家庭结构中的物质要素即家庭经济崩溃,家庭解体加速。

同时,由于毒品的毒性导致吸毒者心理变态,精神颓废,道德沦丧,失去对子女的义务感和责任心,使子女身心倍受摧残,埋下不幸家庭的远期隐患。

对社会的危害

作为中枢兴奋剂,其滥用可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包括杀人和强奸等。调查研究表明,10.2%的冰毒滥用者出现过攻击他人的暴力行为,30.4%出现过性冲动,5.4%发生过性暴力行为。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